重庆4月15日起进入汛期
省煤炭交易中心相关专家分析称,以往用户一般等到夏季和冬季再进行抢煤,近两年来,采购时间已经改为提前两个月左右时间,就增派船舶去北方港口拉煤。
电网企业仍是独买独卖的垄断体制,电力输配成本难以确定,同网同质(同时)同价的电价形成机制无法建立,电网企业没有收购新能源和投资新能源接入工程的积极性,直接造成了新能源发展的体制制约。新能源并网难、消纳难、调峰难,装机多而发电少、速度快而效益低,一些不具备资源条件的地区,也盲目提出打造新能源基地。
必须改革新能源补贴办法,加大对新能源研发的扶持力度,设立新能源研发专项基金,鼓励各级财政贴息支持新能源研发。对自发自用的新能源,应同样按照国家规定给予补贴。电力体制是决定新能源能否得到充分利用的关键。为从根本上推动中国能源结构和发展方式的变革,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提出以下五点建议:一、发展新能源,规划必须先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根本改变,新能源只能起辅助和补充作用,依靠新能源改变中国能源结构将是个长期过程。
二、节能减排优先的原则必须始终坚持。目前,新能源的许多核心技术我们还没有掌握,关键设备依赖进口。中科院山西煤化所所长王建国说,发展煤炭高效清洁综合利用技术,实现节能减排成为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科院围绕国家洁净煤技术战略需求,在相关领域过去30年积累的基础上,针对关键的核心技术,通过部署全院重大、重要方向以及前瞻布局等项目,实施百人计划等引进人才,在煤制油、煤制乙二醇、甲醇制烯烃、IGCC及多联产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技术,填补了我国的多项技术空白。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副所长刘中民说,该所的科研人员认为用煤替代石油生产烯烃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因而长期坚持这项在有些人看来不重要、不起眼的研究。多年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坚持研究以煤取代石油而生产重要的化工原料烯烃。我国将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减少煤炭消费、减少环境污染、加大转化、改善终端能源结构作为国家发展洁净煤技术的战略目标。
国家能源技术十一五发展规划将洁净煤技术列为优先发展的先进适用技术,主要包括煤炭加工、煤炭高效洁净燃烧、煤炭转化、污染排放控制与废弃物处理等技术。20多年来,研究所将循环流化床锅炉产品不断升级,合作产品已累计销售2500多台,产值超过230亿元。
1985年,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建起了国内首个循环流化床锅炉工业化装置。该技术应用于伊泰、潞安、神华煤基间接合成油的三个16万吨示范工程项目,各项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催化剂产能是国外同类技术的45倍,成本只有国外技术的1/3,标志着我国已完全掌握了先进高效的煤制油工业技术。王建国介绍说,1998年该所通过对各种煤制油技术路线的反复比较分析,大胆选择高效浆态床合成油技术路线,并于2000年在实验室取得突破。很多人不理解他们的举动,特别是当石油价格不足10美元一桶时,风言风语和质疑声不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的消耗也在快速增长,目前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2/3左右。从基础研究到中试,从中试到工业示范和产业化,中科院在洁净煤研究方面长期坚持,面对外部形势的变化,始终如一地推进研发历程。该所副所长吕清刚说,研究所通过产研结合,为多家合作企业打造支柱产品,既带动了企业的技术升级乃至行业的技术进步,同时也提升了研究所的科研能力和综合实力。由于我国石油资源有限,烯烃产品供需矛盾突出,因而开辟烯烃生产的新资源路线是一项长期的挑战。
在此基础上,山西煤化所联合内蒙伊泰、山西潞安和中国神华等国内大型煤炭企业,开始了年产1000吨合成油的中试研发,逐步掌握了煤制油的关键核心工业技术。注重院地合作,强强联手铸造产学研技术推广体系多年来,中科院以系统性的基础研究为源头,不断加强中试平台建设,整合全院优势力量,加强与高校、企业、地方政府的合作,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推广应用模式,扎实推进洁净煤技术的发展。
研究所不但完成了多个国家级工程示范,而且完成了产业化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这些领域的核心单元技术有望在今后510年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技术和解决方案。
此外,中科院还在煤气化、燃烧、热解、合成醇醚燃料与化学品、煤污染物脱除以及二氧化碳捕获封存利用等领域进行了布局。我国甲醇制取烯烃技术的研发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科院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领域取得的重要突破,如灰熔聚气化技术、循环流化床技术、IGCC及多联产技术等,也都经历了几十年的原始创新与技术研发。煤炭转化利用过程中有诸多问题与挑战,如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水短缺及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等。经过30年的努力,大连化物所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制甲醇制取烯烃技术。随着石油价格的不断上涨,这项研究也愈发彰显出其重要性。
立足科学前沿,坚持不懈造就洁净煤技术领先地位烯烃是石油化工的基本原料,其下游产品是聚烯烃塑料制品,用途广泛。中科院福建物构所也是经过30年的不懈研究,才成功开发出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以煤为原料制备乙二醇的成套生产工艺技术。
该所与多家锅炉制造企业进行合作,通过企业满足市场的需求。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就开展了煤制油工业技术的研究。
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是中科院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部署的煤清洁燃烧新技术,在此后20多年的实践中逐步走出了一条基础性研究中试研究技术示范产业化推广的技术转化道路。面向国家需求,布局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体系煤炭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我国最主要的一次能源。
2010年8月,神华包头年产60万吨烯烃MTO装置顺利生产出丙烯和乙烯产品,这标志着甲醇制烯烃技术成功实现了产业化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是中科院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部署的煤清洁燃烧新技术,在此后20多年的实践中逐步走出了一条基础性研究中试研究技术示范产业化推广的技术转化道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的消耗也在快速增长,目前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2/3左右。在此基础上,山西煤化所联合内蒙伊泰、山西潞安和中国神华等国内大型煤炭企业,开始了年产1000吨合成油的中试研发,逐步掌握了煤制油的关键核心工业技术。
研究所不但完成了多个国家级工程示范,而且完成了产业化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该技术应用于伊泰、潞安、神华煤基间接合成油的三个16万吨示范工程项目,各项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催化剂产能是国外同类技术的45倍,成本只有国外技术的1/3,标志着我国已完全掌握了先进高效的煤制油工业技术。
很多人不理解他们的举动,特别是当石油价格不足10美元一桶时,风言风语和质疑声不断。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副所长刘中民说,该所的科研人员认为用煤替代石油生产烯烃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因而长期坚持这项在有些人看来不重要、不起眼的研究。
注重院地合作,强强联手铸造产学研技术推广体系多年来,中科院以系统性的基础研究为源头,不断加强中试平台建设,整合全院优势力量,加强与高校、企业、地方政府的合作,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推广应用模式,扎实推进洁净煤技术的发展。我国将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减少煤炭消费、减少环境污染、加大转化、改善终端能源结构作为国家发展洁净煤技术的战略目标。
此外,中科院还在煤气化、燃烧、热解、合成醇醚燃料与化学品、煤污染物脱除以及二氧化碳捕获封存利用等领域进行了布局。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就开展了煤制油工业技术的研究。国家能源技术十一五发展规划将洁净煤技术列为优先发展的先进适用技术,主要包括煤炭加工、煤炭高效洁净燃烧、煤炭转化、污染排放控制与废弃物处理等技术。该所与多家锅炉制造企业进行合作,通过企业满足市场的需求。
经过30年的努力,大连化物所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制甲醇制取烯烃技术。20多年来,研究所将循环流化床锅炉产品不断升级,合作产品已累计销售2500多台,产值超过230亿元。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污染重,效率低,资源浪费大。该所副所长吕清刚说,研究所通过产研结合,为多家合作企业打造支柱产品,既带动了企业的技术升级乃至行业的技术进步,同时也提升了研究所的科研能力和综合实力。
中科院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领域取得的重要突破,如灰熔聚气化技术、循环流化床技术、IGCC及多联产技术等,也都经历了几十年的原始创新与技术研发。多年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坚持研究以煤取代石油而生产重要的化工原料烯烃。